近日,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信部结合智能制造发展实践,进一步修订形成了《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根据智能制造多年探索实践,结合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发展趋势,凝练出8个环节的40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作为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的参考指引。
一、工厂建设环节 |
1. 工厂数字化规划设计 搭建工厂数字化设计与交付平台,开展工厂数字化设计与交付,缩短工厂建设或改造周期。 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IT和OT深度融合,建设高性能的算力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全方位监测防护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工厂算力、网络和安全防护能力。 3. 数字孪生工厂构建 面向厂房、设备、管网等工厂资产的数据采集存储、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等业务,构建设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级的数字孪生模型,与真实工厂映射交互,提升管控效率。 |
二、产品研发环节 |
4. 产品数字化设计 部署CAD、CAE、PLM 等数字化设计工具,构建设计知识库,开展生成式设计创新,自动生成设计方案,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5. 产品虚拟验证 搭建虚实融合的试验验证环境,通过全虚拟或半实物的试验验证,降低验证成本,加速产品研发。 |
三、工艺设计环节 |
6. 工艺数字化设计 部署工艺设计仿真工具,构建工艺知识库和行业工艺包等,缩短工艺设计周期,减少设计错误。 7. 制造工程优化 搭建中试环境或产线模拟仿真系统,应用产能分析、虚拟测试等方法,实现生产节拍优化和资源有效整合,确保制造过程稳定高效。 |
四、生产管理环节 |
8. 生产计划优化 构建生产计划系统,打通采购、生产和仓储物流等管控系统,实现生产计划优化和动态调整,缩短订单交付周期。 9. 车间智能排产 建设智能排产系统,实现多目标排产优化,提升资源利用率。 10. 生产统计跟踪 建设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获取、生产进度实时监控、生产指标自动计算,提高生产透明度和资源利用率。 11. 生产动态调度 建设动态调度系统,应用运筹优化、强化学习、遗传算法、专家系统等技术,实现生产拉动及时响应,人力、设备、物料等制造资源的动态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12. 仓储智能管理 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应用自动化盘点、仓储策略优化、多形态混存拣选、库存实时调整等技术,实现物料和成品出入库、存储、拣选的智能化,提高库存周转率和空间利用率。 13. 物料精准配送 部署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智能物流设备和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实现厂内物料配送快速响应和动态调度,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准时率。 14. 危险作业自动化 部署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智能作业单元,实现危险作业环节的少人化、无人化。 15. 安全一体化管控 搭建生产安全管控和应急处置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和处置方案自动生成,降低事故发生率和损失。 16. 能源智能管控 部署能耗采集设备和能源管控系统,开展高能耗设备建模仿真和参数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降低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17. 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实现碳的追踪、分析、核算和交易,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 18. 污染在线管控 部署污染排放在线采集设备和管控平台,实现污染全过程动态监测、精确追溯、风险预警和高效处理。 19. 网络协同制造 打造具备开放协同创新、资源自适应调度、产供销自组织管控等特征的网络化协同平台,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
五、生产作业环节 |
20. 柔性产线快速换产 面向多种类产品混线生产中的产线切换、工艺调整等业务活动,集成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和智能控制系统,打造工艺可重构的柔性制造单元,实现产线不停机切换,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 21. 工艺动态优化 建设工艺在线优化系统,应用机理与数据混合建模、多环节联合寻优、无监督学习、工艺参数自调优等技术,动态生成最优的控制设定值。 22. 先进过程控制 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多变量协同控制等技术,实现高质量的实时闭环控制,保证工艺过程平稳性,提高产出率。 23. 人机协同作业 部署协作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构建人机协同作业单元和管控系统,应用视觉识别、具身智能、自主规划和安全保护等技术,实现加工、装配、包装、巡检等过程人机高效协同。 24. 在线智能检测 构建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应用智能检测、物性表征分析、机器视觉识别、参数放行等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在线快速识别判定,提升检测效率和及时性。 25. 质量精准追溯 构建质量管理系统,快速锁定质量问题源头,提升质量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26. 质量分析与改进 构建质量知识库,实现质量问题提前预测预防,提升质量一致性,降低产品不良率。 27. 设备运行监控 部署设备运行监控系统,集成智能传感、工业协议转换、多模态数据融合等技术,实现设备数据实时采集、状态分析、异常报警和远程操作,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28.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 建立故障知识库和设备健康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故障在线报警和智能诊断,设备故障提前预测提前介入。 29. 设备维修维护 部署手持扫码、电动扭矩扳手等智能终端与工具,建立维修知识库和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平台,实现维修维护方案优化与工单自动化。 |
六、运营管理环节 |
30. 智能经营决策 构建智慧经营决策系统,实时评估风险与收益,提升科学经营决策水平;应用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体等技术,实现关键业务自主决策和流程自动执行,提升运营智能化水平。 31. 数智精益管理 将精益管理理念与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绩效精准核算、资源高效流动、环境全面监控等,提高整体生产经营效率。 32. 规模化定制 通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客户多样化需求,打通研发设计与生产环节,在个性化、模块化设计基础上,应用柔性制造系统、可重构产线等手段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生产。 33. 产品精准营销 建立销售管理系统,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用户精准画像、市场需求预测、智能快速报价等技术,实现基于客户需求洞察的营销策略优化和供需精准匹配。 |
七、产品服务环节 |
34. 远程运维服务 搭建远程运维服务系统,应用远程诊断、远程指导、故障预测等技术,实现产品的远程监控、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 35. 产品增值服务 推动产品智能化,远程实时采集产品状态数据,叠加软件订阅、按时租赁、产品操作优化等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新空间。 36. 客户主动服务 面向客户关系维护、产品服务迭代优化等业务活动,针对响应不及时、使用体验差等问题,建立客户服务管理系统,应用多渠道客户数据整合、知识图谱、语言大模型、智能交互等技术,实现客户参与的产品迭代和服务优化,提高客户黏性和满意度。 |
八、供应链管理环节 |
37. 供应商数字化管理 建立供应商库,实现供应商精准画像和智能筛选,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供应商评价、分级分类、寻源和优选推荐。 38. 采购计划优化协同 建设供应链管理系统,开展市场、采购、库存、生产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实现采购计划自动生成和动态优化,并实现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紧密协同。 39. 供应链风险预警与调度 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风险在线监控、精准识别、提前预警,以及供应链的自主修复,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 40. 厂外物流智能配送 面向多式联运调度、配送路线规划、运输过程监控等业务活动,建设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实现物流全程跟踪、智能调度、异常预警和高效处理,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提升准时交付率。 |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