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怎么回事儿?
我们先来说说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怎么一回事呢?用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来进行简单套用,就是把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制造设备联接起来,实现让机器自己生产而几乎不再需要人参与制造过程,这将最直接的影响生产方式。那么这又是如何影响的?我们可以从物联网的基本运作方式来说明。
首先是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对正在生产线上等待加工的零件进行识别,这个过程就像刷身份证一样,能获取到产品的任何信息。通过这样的技术,我们就能够随时知道某个零件加工到哪一步了。同时,通过用光学、声学等方法,能够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就对零件的质量进行监测,以防止零件出现问题。这就是零件与机器“交流”的一些常用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控制中心能够实时掌握生产线上零件的加工状态,知道会不会缺料或者加工出次品。
由于够实时对每个零件的状态进行把控,就为定制化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比如以往我们造一辆汽车,同一型号的车都是一模一样的,顾客的选择都是在已经造好的车型里面选。这种感觉就像就像皇帝选妃子,妃子长什么样是妃子的父母说了算,皇帝有的也只是选择权。精挑细选后给皇帝的妃子自然应该能令皇帝满意,但这么多妃子,哪怕三千佳丽,也不一定有皇帝最称心的那一款。
而现在,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我们作为消费者,不再只能被动选择商品,而是其在生产过程阶段还能参与其中。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我们需要的东西里。就像前面讲的,如果你想买一辆具有某些特色的车(如特别的标志,特殊的座椅,变色的车窗等),你要做的就是提前把这些告诉汽车生产厂家,他们就能按照你提出的要求,将一辆专属于你的汽车生产出来。
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不断将这种生产能力发展到极致。从汽车到手机,从高楼到牙刷,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用批量制造的方式生产出来。于是廉价的工业品开始占领市场,大量产品很容易被制造出来,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利润也变得越来越低。一方面,真正有需求的人(如贫困地区生活的人们)得不到社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极低,生产制造这些产品的人也不能把这部分财富与他们分享;同时,另一部分人则开始追求高质量和个性化的产品,开始注重服务的质量。
于是像苹果这样的公司诞生了,它注重满足于人们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苹果手机,你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而这些事都是基于软件的服务,在硬件上更多就是一个手机来支持。这个过程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跟网络变得更加紧密。
“个性化服务”没那么简单
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的生活,也重塑了很多行业。然而,这只是开始。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服务”其实并不只是满足人们“个性”这点要求这么简单。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是发掘更深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人们的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过去的工业时代,更多的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开发各种各样的产品。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我们看见社交和尊重的需求开始被逐渐满足,其中社交的发达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人的自我实现是非常难以满足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逐渐去发掘的深层次的需求。
往小的方面说,这其实就是个性化的需求。现在人们在社交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诉求,很多都是个性的体现。人为什么需要个性?很简单的原因就是为了展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展示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我认为原因其实也并不难理解,毕竟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让让每个人都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我们更多只能向外界传达我们自我实现的愿望。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追求,那些没有个性的产品越来越难以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功能性的产品制造变得越来越容易,其相对的价值将越变越低。马克思衡量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人类的劳动时间,而随着制造的不断升级,这些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人的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价值是在设计和销售环节上。我认为,这也是现在很多工业产品变得越来越廉价的重要原因:大家都能够用低成本的方法生产某种产品的时候,这其实不是市场的竞争,而是因为从产品的生产环节开始,由于制造水平的提升,人的劳动量相对减少,反映在最终价格上就是东西不好卖,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也不想买。
而那些采用大量人力来完成别人用自动化的生产线来做的企业,就更加难以生存。因为同样的产品,其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平均含有的人的劳动量是固定的。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些用先进制造系统的企业,赚的钱有一部分就是来自那些生产同样产品却使用更多人力的企业,因为是正是后者用的人在支撑这个产品含有的“人的劳动量”。
于是智能制造就产生了,劳动的工人进一步被机器代替,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事实上,我们可以预见,第一步将是那些机器代替了人从事生产,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将达到很高的水平。而第二步,则是这些产品的制造过程将不再含有“人的劳动量”而失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造成的局面将是生产过剩,更多人失去劳动机会,最后无人买单。
这种局面听起来很熟对不对?事实上,这样的危机已经发生过了,引发的结果可以参考二次世界大战。但我们要注意一点,笔者所说的是“制造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全部。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智能制造与以往不同的地方。而人将制造过程交给了机器,并不意味着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不需要人的参与。事实上,我所认为的未来的智能制造是所有人参与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怎么理解呢?制造能力将变得像我们的网络一样成为一种基础的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制造过程对普通人来说将十分简单。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用电脑打字,而完全不用关心搜狗的程序是怎么编写的。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正逐渐被打破。所有的东西都被数字化,变成网络的一部分,而数字也被实体化,通过这样的智能的制造系统变成实实在在的物品为人服务。
智能制造时代人的劳动在哪里?
再回到我们前面讲的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系统里面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廉价的工业品将越来越失去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是解决我们对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我们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那么,人的劳动在哪里呢?
笔者个人认为,就像前面提到的,人将深度参与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中,这两部分将在未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怎么讲呢?设计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消费者其实是只有想法而缺乏设计能力的。但这种设计和现在的设计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现在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往往能引领潮流,但其实个性的觉醒将是去中心化的。就像我们现在说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就是我们网民的个性的觉醒,希望自己对外的是更多的自己而非受别人影响。
那么我们一方面追求个性,一方面缺乏设计能力。该怎么办呢?那么更多专业的设计师将登场了,他们一方面与我们消费者沟通,理解我们的想法,一方面能够运用智能的制造系统,让我们的想法能够顺利变成真实的产品。这就是未来的“人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的是更多的是主观的创造和分析的能力,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再者,这种以设计为主导的消费将从根本上改变消费习惯。而笔者个人认为,我在前面提到的销售将是全新的模式,因为未来的社交高度发达,人们从事基础劳动的时间将大大减少。于是有了更多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所谓的“销售”将更加深度地融入到社交活动中,这与现在“微商”的理念有些类似。
聚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继续紧跟国家的政策走,不断深化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中国的制造行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