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依托互联网,经济虚拟化,是中国经济形态全球化的一场博弈豪赌,互联网+战略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手段而已,在德国,美国工业4.0的时候,中国却走上了经济网络化的路,但是未来一定还会回归实体经济,互联网只能是手段,而不能解决人们生存的真实需求,衣食住行。那么,“互联网+”火爆了中国2015年经济转型年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又多了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其实“+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上相同相通,但从行文顺序不同可看出,两者具体含义上存在差异。
首先,两者站位不同。“互联网+”更多强调“逆袭创新”。大体而言,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向商业的逆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向金融业的逆袭,互联网传媒是互联网向传媒业的逆袭……这种由“新”向“旧”的突入式扩张,已经造成了强烈的震撼,而且这也许只是开始。“+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顺势创新”。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主要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会轻视对互联网的利用。很多大中型企业虽然面对媒体比较低调,但实践中也已在“智能化工厂”、“大量订制”等方面摸索良久了。
其次,两者优势不同。“互联网+”有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互联网技术是基础,再加上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操作、舒适的体验,足以赢得巨量消费者。如果再在体制机制上做一点突破,其爆发力往往令互联网企业自己也始料未及,比如,在利率管控的大背景下,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就能以资金回报率上的小小差异,把原本在银行的庞大存款吸引过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争议。
相对而言,“+互联网”拥有的是存量优势、行业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一方面迫于外部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一方面迫于内部问题导向的压力,传统企业正热情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这一块虽然舆论声势不大,但其势力版图并不小。从国际上看,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都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大致归为“+互联网”的阵营。利用互联网对自己进行自我创新甚至自我革命,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可能命运各异,但总体上这条路是符合“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这条历史逻辑的。
再次,是主导者差异。根据上述两个不同之点推论,“互联网+”的主导者往往是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看,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着融合进程。“+互联网”则正好相反,主要是传统企业在主导着融合进程。
回归正文,那么,无论“互联网+”也好,还是“+互联网”也罢,在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网络。未来5-10年,移动互联网仍然将是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和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并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推广,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将迎来自身发展的巨大空间。未来,互联网经济领域更关注的是应用层面: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化等层面的东西,也就是科技转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