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下称《指南》),从不同维度系统地梳理了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关键领域瓶颈,总结出一些亟需制定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以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作为智能制造重点实施领域之一,汽车业在标准的引领下,有望加快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方式升级。
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凸显标准缺失
标准缺失一直被视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拦路虎”。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所说:“制造业表面上看是没有标准,但实际上是标准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则更加凸显中高端标准的欠缺,如“互联网+”类标准、“制造+服务”类标准。国内汽车制造业虽有较好的制造设备和IT应用基础,但在软件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方面,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而导致资源匹配困难,软、硬件利用率低.
此次《指南》出台的目的就是瞄准标准缺失、滞后及交叉重复等问题,系统地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
聚焦跨界融合急需标准先行
《指南》明确指出,到2017年,主要解决标准体系融合贯通和基础标准缺失的问题,至2020年,智能制造标准在制造业全领域推广应用。
围绕目标,《指南》提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应用领域行业标准。每类标准又细分了多项内容,如工业互联网标准主要包括体系架构、网联技术、资源配置和网络设备等部分。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解读文件称:“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指南》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于汽车业而言,基础标准的统一将降低制造设备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本,避免推倒重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标准建设
需指出的是,《指南》更多起到顶层指导的作用,相关共性标准亦是基础规范,各行业还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和智能制造水平,制定本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中,汽车业在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中均被提及。公维洁表示:“我国汽车业工厂建设的硬件设施水平较高,但信息化建设还有所欠缺。行业标准制定要找准共性短板,由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推动标准的发展。同时,制定行业标准并不意味着汽车业‘单独行动’,仍要重视与零部件、汽车装备、信息通信等产业的标准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