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蓝图逐渐清晰。10月22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国内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一起,探讨中国工业4.0实施的预期目标、现实基础和路径抉择。
德国蓝图十年后或能完成一半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都是两国描述未来一二十年制造业变化的一个蓝图。德国工业4.0蓝图的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11年正式推出工业4.0说法,当时有50个机构共同参与;2013年和今年又分别做了新的报告,但是根据其在德国做一个普查,现在60%的小企业还没有听说过工业4.0。
整个进展相对还是比较慢,去年德国政府把这个再抬高一个层级,就是我们让更多的部门、企业和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参与进来,所以现在这个工作整个层级提升了,范围也扩大了。希望它能够在商业上有更强的关联性,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新一轮技术已经使企业的信息化正在面临一个深层次的变革,在这个基础上,各国的蓝图已经逐渐勾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定不能置之度外。
“中国制造2025”这个文件对我们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都描述的比较清楚,这个文件对制造业而言,解决了一个是否要过河,过什么样的河的问题,这个目标是清楚的。”“中国制造2025”没有回答“怎么过河”的问题,在具体落实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稳步的推进,急不得,但也慢不得。比较优势“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一个不同在于,前者不只是一个工业4.0的规划,而是工业2.0的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战略规划,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个产业替代的问题。
有人认为:中德两国都得面对这样的事实:新的技术不可能一切都替代,尤其是现在用的东西还是非常好的时候。
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发现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都是工业界来牵头的。而我们的IT、CT企业是很强的,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的东西拿过来,也就是说中国可以是工业体系加IT加CT加互联网体系,放在一起构筑中国4.0,或者中国智能制造综合优势,中国可以走出来和美国和德国不一样的道路来,因为中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和特点。
上下结合、各司其责在实施的路径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都要走,政府和企业应该厘清各自的职责。对政府来讲,他们要做的工作是框架做好,基础设施做好。在一些关键领域领先的企业,他们很快应该拿出产品或者拿出自己的理念,让更多的公司能够看到好处,能够效仿,这样大家就会跟进了。
而关于微观企业的工业4.0建设,应基于三个路径:一个是基于流程的业务变革。二是基于数据的业务互联。三是基于用户的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