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对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业4.0道路的探索,目的是改变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升中国制造的综合竞争力。解决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应当对症下药,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中国制造质量差、档次低的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移;调整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改善中国工业能耗高和对环境污染大的现状,实现绿色制造;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化的生产管理和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我们不妨用“煎蛋模型”和由李杰教授最早提出的“6M+6C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理念”来分析一下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
所谓“煎蛋模型”是指一个核心的产品不仅是一种产品:蛋黄是产品本身,蛋白是其服务衍生的价值。这如同煎熟的蛋,每份的蛋黄其实都差不多,但蛋白却大异其趣;也就是说,在产品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配套服务的差异才是制胜的关键。
而智能制造系统中的6M+6C模式就好比蛋黄与蛋白。
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蛋黄”部分的基础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因此要从传统制造的6M方向不断进行改进,并战略性地完善基础能力与重要零部件的自制能力。与此同时,增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围绕产品的“蛋黄”构建一套价值创造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实现向预测型制造的转变,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现在有观点认为,中国提工业4.0还为时过早,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去补工业2.0和3.0落下的课,对于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我们不妨用6M和6C的煎蛋模型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传统制造的6M并不是智能制造6C的先决条件,两者的接口在于第六个M(Modeling,数据和知识建模),这一部分中国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除此之外,6C和6M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6C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机会,一方面可以通过6C产生的增值服务去弥补6M较为薄弱的竞争力缺口,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从价值创造服务的新视角去改善6M中的薄弱环节。德国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蛋黄”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是在努力弥补“蛋白”部分的薄弱,这是一个对大家而言都较为陌生的领域,还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差距,我们恰恰需要以6M+6C的观念去布局中国制造业的机会空间,通过6C空间中的服务转型反向弥补原本薄弱的环节,这或许将会为中国提供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