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美国记者一番感慨:“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今天,中国公民漂洋过海,漂洋过海去抢购马桶盖、电饭煲,不惜彻夜排着长队抢购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十年,弹指一挥间,曾今让国人自豪过的“Made in China”,如今是什么模样?今年4月,世界最大、最全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中国制造在同台竞技中处在“边缘”的角落。
十年轮回,《中国制造2025》能让你、让世界重新离不开“中国制造”吗?谁又能扛得起这份重任?
2005年12月2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文,描述的是一个美国家庭在抵制中国产品一年后一团糟的生活窘境。读罢此文后会发现,十年前,让美国家庭爱上中国制造的是“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而让他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最终因素,是“价格”。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利用人口红利、资源环境、规模扩张等方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廉价的成本,换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为“制造大国”。但是,“山寨”、劣质等也鱼龙混杂,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光环野蛮生长。
不久前的一篇网文——“正在被抛弃的中国制造——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感言”语惊四座:“中国制造在传统行业里已‘边缘化’了!”这才让我们意识到: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制造业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成本,而在于技术和创新,在于生产力的提高。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中国更适合的称呼似乎应该是“世界车间”,而非“世界工厂”。
今年3月,继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之后,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出炉:经过10年的奋斗,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未来中国制造的代言词,不能再是“物美价廉”。
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竞争,根本在于科技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最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伴随着新一轮的品牌战略,各个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将提出新的战略——自造、质造、智造、志造,分别代表着“自主创新、精工品质、智能制造、志向高远”。
坚持自主创新,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引领者。
追求精工品质,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技术和质量是一个品牌的“桶底”,没有高品质产品就没有一流的高端市场占有,同样,也就没有一流的品牌。质量标准在全面超越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彻底坚持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标准。筛选分厂、加速试验、边界条件试验、“零缺陷”工程、禁令等等独特的名词,正是苛刻质控体系的侧面反映。这一高于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标准,正是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武功秘籍”。
志向高远,民族担当。谁有勇气、也有底气去代言“中国制造2025”!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企业才能度过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这份勇气,有这份担纲,有更多的企业站起来践行“中国制造2025”,为之代言,十年之后,谁又能不爱上中国造呢?谁又能“抛弃”得了中国造呢?